盘点那些视死如归、笑傲刑场的英烈们老照片定格了英雄伟岸时刻
有这样一些英烈,他们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,选择了微笑。他们的笑声,穿透了刑场的阴霾,震撼着每一个听闻者的心灵。
这些英烈,来自不同的时代,有不一样的经历,但他们都怀揣着相同的信仰与理想。他们的故事,是对勇气、信念和牺牲精神的最美诠释,可以让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。
本期盘点盘点那些视死如归、笑傲刑场的英烈们,老照片定格了英雄的伟岸时刻。
朱大同,1907 年出生于安徽萧县。自幼聪明伶俐,对学习充满热情,尽管家境一般,但在学习上十分刻苦,在学堂里,他凭借自己的主见和智慧,成为孩子们公认的 “孩子王” 。然而,时局的动荡让他家境每况愈下,十几岁便辍学离家,到萧县王寨小学担任教员 。
1919年,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,朱大同被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,毅然加入队伍。这次经历,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,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。
1928年,朱大同加入中国,在学校里建立党小组,凭借出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,短短三年,就在当地发展了大量革命群众 。1931年,他被任命为徐州特委巡视员兼萧县县委书记。
1932 年,朱大同组织张庄寨暴动,试图开辟革命根据地,但因敌人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,他也因此成为通缉对象,开始了逃亡生涯。
逃亡至连云港的朱大同,行踪被将领察觉。这位将领对他表示欣赏,邀他加入。朱大同将此信息秘密告知我党地下情报组织,经组织研究决定,同意他假意加入,作为潜伏人员获取情报。
为取得信任,朱大同主动出卖身边一些组织和的虚假信息,带着中统特务进行所谓的 “抓捕”。
1936 年,他出任中统徐州特务室视察员,期间,他发现了我党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,为获取中统信任,亲自带队 “抓捕” 郭子化,当然,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,郭子化随后被安全转移 。
全面抗战爆发后,蒋介石接受国共合作抗日倡议,可朱大同却在日本人报纸上发表相关声明,愿协助日军 “共建大东亚共荣圈”,这一消息传出,他被国人视为汉奸,父母声称要脱离关系,乡亲们也不让他进祖坟 。
但实际上,朱大同被日军俘虏后并未妥协,报纸声明是日军伪造。抗日末期,他带领军队与日军打了几场硬仗,歼敌数千人,受到肯定 。
渡江战役前夕,朱大同利用自身影响力,悄悄与将领接触,策反他们投诚,有几位将领被他打动,决定投靠。成功渡江后,朱大同继续在上海从事策反活动,却被毛人凤察觉。毛人凤虽无确凿证据,仍将他抓捕,扣上汉奸名头,判处死刑 。
1949年5月11日,朱大同被押往刑场,面对群众的误解与谩骂,他咧嘴一笑,坦然赴死。陈毅得知他的死讯,掩面痛哭,深知他十几年如履薄冰,背负骂名的不易 。
1950年,上海市政府追认朱大同为烈士,他的实际身份和事迹才逐渐被人们知晓 。
1924 年 2 月 4 日,王孝和出生于上海虹口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,原名王康智,祖籍浙江宁波鄞县福明乡松下漕村 。王孝和家中兄妹八人,因贫困,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出生不久夭折,大哥和三弟也因无钱医治相继离世,最小的弟弟还被人贩子拐走 。
淞沪会战后,王孝和随母亲回到故乡鄞县东钱湖畔陶公山的外婆家,在曹家学堂求学期间,受到宁波临时特别支部宣传的抗日救国思想影响,萌生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。
1938年,14 岁的王孝和考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,在这里,他开始接触进步书刊,受到党组织的培养。
1941 年 5 月,17 岁的王孝和加入中国,从此踏上了为理想和信仰奋斗的征程 。1943年1 月,在党组织的安排下,王孝和进入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火力发电厂工作,成为一名抄表员 。他虚心学习、工作勤奋,待人和气,很快就交到了不少朋友。他借着好人缘组织读书会,宣传救国道理,成为了工人们的贴心朋友 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王孝和被选为电厂控制室工会总组长 。1946 年 1 月,上海电力公司爆发 “九日八夜” 大罢工,王孝和积极组织工人参加罢工斗争。他冲在最前线,四处奔走联系,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 。
罢工胜利后,王孝和当选为火力发电厂工会干事 。1947 年初,王孝和与农村姑娘忻玉瑛结婚,婚后,他们的家成为了组织的联络点,每当党组织或工友们开会,忻玉瑛就在外面放哨 。
1948 年 1 月,王孝和当选为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常务理事,任党团书记 。不久,他代表工会参加 “申九惨案后援会”,抗议当局的血腥暴行 。
同年 3 月,因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成员擅自发起全市罢工,王孝和被迫在上电电工团发动罢工 。然而,内部出现了叛徒,王孝和被列为打击目标 。1948 年 4 月 21 日清晨,王孝和在上班途中被警备队秘密逮捕 。
在狱中,王孝和遭受了老虎凳、磨排骨、电刑等酷刑,但他始终坚贞不屈,没有吐露一个字,保卫了地下组织的秘密和战友的安全 。
6 月 28 日,特刑庭判处王孝和死刑 。面对死刑,王孝和坚定地说:“从我被捕第一天起,就做好了这个准备 。”“死无所惧,只要我活一天,就要同敌人斗争 。我的武器是公开揭露敌人的残酷和对人民的仇视 。”
1948 年 9 月 30 日,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枪杀,年仅 24 岁 。在押往刑场的路上,他不断高呼:“特刑庭不讲理,特刑庭乱杀人!” 。
就义前,他露出微笑,转过身寻找妻子的镜头,被《大公报》记者抓拍,成为了他留给家人最后的留念 。王孝和牺牲前,先后写下了三封遗书,分别给狱中难友、年迈的双亲、即将分娩的妻子 。在给难友的信中,他号召大家 “为正义而继续斗争下去!前途是光明的!” ;
在给父母的信中,他安慰双亲,虽遭奇冤但死得光荣;在给妻子的信中,他叮嘱妻子保重身体,抚养好孩子,还表示如有合适的人,妻子可以改嫁 。
邓铁梅,1892 年 10 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磨石峪村的一个富裕之家 。1917 年,25 岁的邓铁梅报考本溪县警察学校,毕业后成为本溪县警察大队的一名巡警 。
凭借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,他得到上级赏识,被调往凤城县警察大队担任大队长,后于 1928 年晋升为凤城县公安局长 。任职期间,他因单枪退日本兵的事迹声名鹊起,却也因此遭到地方实力派排挤,愤而离开。
“九一八” 事变爆发后,邓铁梅目睹日寇在东北的暴行,痛心疾首,毅然决定抗日。他拜见辽宁省警备处长黄显声,表达了武装抗日的想法,得到黄显声的赞同与支持 。
1931 年 10 月,邓铁梅潜回凤城,联络旧部,在顾家堡宣布成立东北民众义勇军,后改称东北民众自卫军 。自卫军成立的消息传开,四方爱国志士纷纷响应,短短一个多月,队伍就发展到两千余人 。
1931 年 12 月 26 日,自卫军打响抗日第一枪 —— 夜袭凤凰城 。邓铁梅亲自指挥,兵分四路,进攻日军守备队、伪警察署、火车站等地 。此役毙伤日伪军 50 余人,缴获大批武器弹药,捣毁日伪行政机关,救出监狱中的抗日人士,打出了自卫军的声威 。
此后,自卫军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,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,成为东北抗日的重要力量 。1932 年 3 月,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苗可秀与邓铁梅联系,将其部统编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二十八路军,邓铁梅任司令 。
随着自卫军的壮大,日军深感威胁,多次调集重兵进行 “讨伐” 。1932 年 12 月,日军发动 “第一次大讨伐”,调集 1.5 万余人进攻自卫军 。邓铁梅、苗可秀率部进入大山、森林与敌周旋,采用灵活战术,在文家街、红花岭等地重创日军,乘胜收复尖山窑镇,彻底粉碎了日伪的 “大讨伐” 。
1933 年 4 月,日军再次 “围剿”,自卫军因火力与指挥经验不足,损失惨重,只得化整为零,开展游击战 。
1934 年 5 月,邓铁梅因长期操劳,身患重病,不能随部队行动 。他拒绝离开抗区到关内养病,选择在凤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一家张姓亲属家中养病 。然而,叛徒沈廷辅为贪图 10 万赏金,将他的行踪出卖给日军 。5 月 30 日晚,沈廷辅带领伪便衣暗杀队闯入张家堡子,将邓铁梅捕获 。
邓铁梅被捕后,日军欣喜若狂,妄图劝降他,以打击东北抗日力量 。日伪高级官员许以高官厚禄,均被邓铁梅严词拒绝 。在敌人法庭上,他慷慨陈词,历数日寇罪行,表达自己抗日到底的决心 。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,邓铁梅毫不畏惧,开始绝食抗争 。日伪内部通报称:邓铁梅已抛弃生死之念,求死更重于求生 。
1934 年 9 月 28 日夜,日军见劝降无望,用毒药将邓铁梅杀害,时年 43 岁 。在刑场上,邓铁梅昂首挺胸,坦然微笑,从容赴死,展现出了一名抗日将领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。
1935 年,发表的《八一宣言》中,称邓铁梅是 “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” 。1988 年,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。
1914 年,成本华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大西门外的高巷村 。她的先祖在明朝初年从山东省宁阳、聊城一带迁移至安徽定居,始祖成永通曾被诰封为 “武德将军” 。受家族遗风影响,成本华自幼聪明、勇敢、刚强、豪爽 。在读初中时,她参加了和县 “中国童子军 1194 团” 学生组织,接受严格的军训,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成本华与许多爱国青年一样,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。她上街写标语、唱战歌、演活报剧,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抗日思想,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她结识了爱国青年刘志谊,两人志同道合,很快结为夫妻 。
1937 年 12 月 16 日,和县县长赵永智组织起和县抗日人民自卫军,成本华与丈夫刘志谊积极做出响应,加入自卫军,决心保卫和城、保卫家乡 。
1938 年 5 月 11 日,日军步炮兵由金河口登陆,迅速攻破和城东门 。成本华的丈夫刘志谊在战斗中不幸被日军枪杀,这让成本华悲痛万分,但也更加坚定了她抗日的决心 。她化悲痛为力量,继续与战友们坚守阵地,与日军展开激烈血战 。然而,由于敌我力量悬殊,自卫军终因寡不敌众,成本华不幸被俘 。
被俘后的成本华遭受了日军的百般折磨和侮辱 。日军对她进行严刑拷打,试图从她口中获取情报,但成本华始终坚贞不屈,一言不发 。
一名叫山下弘一的侵华日军后来回忆道:“我所在的日军中队进入安徽和县,遭到中国人的武装抵抗。后来我们又抓住一些抵抗的中国人,其中有一名是个很漂亮的中国女人。日军很快搞清楚,这个漂亮的中国妇女名叫成本华,是和县本地人,24 岁,她负责指挥这次抵抗。
日军叫她投降,她却轻蔑地看着我们,一言不发 。”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日军的蔑视 。几天后,日军在撤退时将成本华捆绑着带到和城大西门外的刑场,让她观看日军枪杀被抓到的中国人 。
成本华冷冷地看着鬼子兵的兽行,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。当时,日本兵的刽子手们杀人杀得太累了,便找来几个板凳,靠在大西门城根的碉堡旁休息 。惨淡的阳光照着地上血淋淋的尸体,阴森恐怖 。
这时,日本鬼子解开成本华身上的绳索,成本华清楚自己即将赴死,但她毫不畏惧 。她轻轻活动一下麻木的双臂,理了理凌乱的头发,然后面朝太阳,双手交叉地抱在胸前,轻蔑地微笑着,从容面对死亡 。
她的微笑,是对日军的嘲笑,是对死亡的无畏,更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 。她还主动要求日本记者给她拍了一张照片,这张照片成为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 。拍完后,几个日本鬼子就用刺刀发疯般地刺杀了成本华,她壮烈牺牲,年仅 24 岁 。
陈然,原名陈崇德,1923 年 11 月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 。他的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,因父亲是海关职员,工作调动频繁,他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安徽、湖北、重庆等地生活、求学 。
1937 年,全国抗战爆发,陈然随家人流亡到湖北宜昌等地 。1938 年夏,年仅 15 岁的他,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,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,并加入了中国领导的 “抗战剧团” 。在这里,他接受了革命教育,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,于 1939 年 3 月加入中国 。
1947 年初,在南方局文委的领导和支持下,陈然在重庆参与筹办了《彷徨》杂志 。这本杂志以小职员、小店员、失学和失业青年等为对象,以谈青年切身问题为主要内容,旨在联系更广泛的社会群众,发展和聚集革命力量 。陈然担任编辑部的 “通联” 工作,他利用业余时间答复读者来信,还常常前往《新华日报》社报馆取稿,常常工作到深夜 。
1947 年 7 月,重庆地下党决定编印《挺进报》,陈然先担任《挺进报》特支组织委员,后任书记,负责报纸的油印工作 。他白天是重庆一家小工厂的代理厂长,负责厂里的工作,夜晚则秘密进行《挺进报》的印刷 。
起初,没有油印机,他就用一块竹片在蜡纸上括,一张蜡纸只能印 30 - 50 份 。但他迎难而进,刻苦钻研印刷技术,还学会了刻钢板 。
1948 年 4 月 22 日,由于叛徒的出卖,陈然被特务逮捕,被囚禁于军统白公馆监狱 。特务为了从他口中获取情报,对他使用了老虎凳等种种酷刑,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,两腿受了重伤 。但他坚贞不屈,严守党的秘密 。在狱中,他把从高级将领黄显声那里得到的消息写在纸条上,秘密传给难友,被称为 “狱中挺进报” 。
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,陈然在狱中留下了题为《我的 “自白书”》的著名诗篇 。诗中写道:“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,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,我不要说明‘自白’,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!人,不能低下高贵的头,只有怕死鬼才乞求‘自由’;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?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!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,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;这就是我 —— 一个员的‘自白’,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。” 这首诗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。
1949 年 10 月,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,陈然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,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。然而,重庆解放前夕,军统特务惊恐万分,开始屠杀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政治犯 。
1949 年 10 月 28 日,陈然被特务杀害于重庆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场,牺牲时年仅 26 岁 。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:“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!” 。在走向刑场的那一刻,陈然放声大笑,那笑声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,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。他的笑声,穿透了黑暗,为后来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。
1928 年 2 月 6 日,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,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举行 。两位新人 —— 周文雍和陈铁军,在敌人的枪口下,从容不迫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。这是一场用生命谱写的爱情赞歌,也是一次对革命信念的庄严宣誓 。
周文雍,1905 年出生于广东开平一个贫穷塾师家庭 。自幼勤奋好学,心怀救国之志 。1925 年,他加入中国,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,成为广州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。
陈铁军,原名陈燮君,1904 年生于广东佛山一个华侨商人家庭 。在 “五卅” 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,她从一个追求个人上进的大学生,转变为关心国家、民族前途的革命者 。1926 年,陈铁军加入中国,为妇女解放和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。
1927 年,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“四・一二” 反革命政变,广州也陷入之中 。周文雍作为广州市委工委书记,肩负着组织武装起义、反抗屠杀的重任 。
为了工作需要,党组织安排陈铁军协助周文雍,并让他们假扮夫妻,建立秘密联络点 。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,两人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。但他们深知革命事业的重要性,将这份感情深埋心底,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。
1927 年 12 月 11 日,广州起义爆发 。周文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兼教育部长,他带领起义军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。然而,由于敌我力量悬殊,起义最终失败 。周文雍和陈铁军在起义失败后,继续留在广州坚持地下斗争 。
1928 年 1 月,由于叛徒告密,周文雍和陈铁军先后被捕 。在狱中,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审讯,灌辣椒水、坐老虎凳、竹签钉指心等酷刑用尽,但两人始终坚贞不屈 。
周文雍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诗篇:“头可断,肢可折,革命精神不可灭 。壮士头颅为党落,好汉身躯为群裂 !” 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。陈铁军也毫不畏惧敌人的威胁,坚守党的秘密 。
1928 年 2 月 6 日,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押往刑场 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们决定在刑场上举行婚礼,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结婚的礼炮 。
陈铁军向周围的群众宣布:“我们要举行婚礼了,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!” 随后,两人高唱《国际歌》,从容就义 。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坚贞爱情,感动了无数人 。
周文雍和陈铁军的故事,是革命年代的一段传奇 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、对革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着 。他们的精神,将永远激励着后人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。
7、夏明翰: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线 年,夏明翰出生于湖北秭归,祖籍湖南衡阳 。他的家庭背景颇为特殊,祖父是清朝进士,思想保守,一心期望夏明翰能走仕途,重振家业;而母亲则思想开明,饱读诗书,常给夏明翰讲述爱国志士的故事,在他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。12 岁时,夏明翰随家人回到衡阳,进入石鼓国民高等小学堂读书 。
1917 年,他违背祖父的意愿,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 。在学校里,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如蒋先云等,一同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,并秘密组织、参加了声援五四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 。
入党后,夏明翰热情参加领导工人运动和农动 。1922 年,他参与组织了长沙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,取得了胜利 。1924 年,他担任湖南省委委员、农民部长,经常深入长沙、平江、湘潭等地,了解农民的疾苦,培养农运干部,推动农动的发展 。
1925 年,湖南遭遇大旱,饥荒严重,夏明翰被派往湘潭开展平粜运动 。他深入乡村,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土豪、地主的恶行,组织灾民进行斗争 。有个叫肖老七的土豪,囤积粮食,企图 。夏明翰得知后,巧妙地与他周旋,最终迫使他交出了粮食,救济了灾民 。
1926 年,夏明翰回到老家衡阳县指导农动 。当时,当地的地主和奸商趁旱灾之机,囤积粮食,运往衡州城高价出售,导致许多贫苦农家无米下锅 。夏明翰乔装成农民,深入农村做出详细的调查,掌握了他们的罪行 。
他组织农会纠察队员,日夜监视,终于在一个夜晚,抓住了正在偷运粮食的奸商 。这次行动打击了地主和奸商的嚣张气焰,为农民争取了利益 。同年,经做媒,夏明翰与湘绣女工郑家钧结婚,、李、何叔衡、谢觉哉等前来道贺,并送上了 “世上惟有家钧好,天下谁比明翰强” 的婚联 。
1927 年,大革命失败后,夏明翰参与发动秋收起义,并领导了平江、浏阳的农民暴动,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。1928 年初,他被调往湖北工作,担任湖北省委常委 。然而,不幸的是,由于叛徒的出卖,1928 年 3 月 18 日,夏明翰在武汉被捕 。
在狱中,敌人对夏明翰施以酷刑,劝他投降,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。敌人问他:“你姓什么?” 他回答:“我姓冬。” 敌人不解,他说:“我是按照你们的逻辑讲话的。你们把杀人说成是慈悲,把卖国说成是爱国。我也是用你们的逻辑,把姓夏说成姓冬,这叫以毒攻毒 。” 敌人又问:“你多大岁数了?” 他坚定地回答:“我是,万万岁!” 敌人无计可施,决定判处他死刑 。
1928 年 3 月 20 日清晨,夏明翰被押往汉口余记里刑场 。行刑前,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,他大声道:“有,给我拿纸笔来!” 于是,他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: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 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!” 随后,他面带微笑,从容就义,年仅 28 岁 。
1899 年 8 月 21 日,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的一个中农家庭 。自幼勤奋好学,心怀救国救民之志。他先后就读于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校、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和南伟烈大学,在求学过程中,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,接触到改良思想、民主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,组建学生团体,积极宣传先进思想 。
1922 年,方志敏正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1924 年 3 月,在南昌转为中国党员 。从此,他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,领导农动,为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懈努力 。
1930 年,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闽北革命根据地合并,组建赣东北特委,方志敏率红十军两次进入闽北,取得辉煌战果,粉碎了的军事 “围剿”,巩固和发展了闽北苏区 。1932 年底,赣东北省改为闽浙赣省,方志敏担任闽浙赣省委书记兼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。
1934 年 11 月初,方志敏奉命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 。然而,调集重兵围追堵截,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区陷入重围 。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,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,他毅然复入重围 。最终,因寡不敌众,弹尽援绝,方志敏不幸被俘 。
在狱中,方志敏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,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。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,用敌人劝降的纸笔,写下了《可爱的中国》文稿 。
在《可爱的中国》中,他以满腔的热情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,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。他坚信:“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。”“到那时,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,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,欢歌将代替了悲叹,笑脸将代替了哭脸,富裕将代替了贫穷,康健将代替了疾苦,智慧将代替了愚昧,友爱将代替了仇杀,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,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!” 这些文字,充满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。
1935 年 8 月 6 日,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,年仅 36 岁 。临刑前,他面带微笑,高呼口号,展现出了人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仰 。
这些英烈,他们在刑场上笑,是对敌人的蔑视,是对信仰的坚守,是对未来的希望 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他们为实现理想,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。他们的精神,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,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行 。
上一篇: 淮安市苏嘴镇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留念馆获赠宝贵战报 下一篇: 锡林郭勒盟出发海南三亚大东海旅游网攻略网红地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