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岁就业限制是误解人为设限失去最优年龄段人才
在好多人的印象中,一旦过了35岁就是老员工了,就没有活力了,所以在企业招聘和人事安排的时候,都有一个固定的35岁门槛,招聘时不招聘35岁以上的员工,企业老员工到了35岁就解聘等。
第一个原因,可能是源于解放前人们的寿命情况,在解放前很长的历史阶段中,35岁大约是人们的平均寿命,在古代的时候,人们参加工作的时间也早,一般十三四岁就能参加工作了,到了35岁的时候,已经在某个行业工作20多年了,经验比较丰富,算是老手了,带徒弟都有徒孙了,所以感觉到了35岁就是老人了。
第二个原因,可能是我们建国后的人事制度。我们的人事制度是两轨制,一部分人的身份是工人,职业档案由劳动局保管,另一部分人的身份是干部,档案由人事部门保管。工人身份的人到了35岁还不能提干,就不可以转到干部身份,那到退休前很可能在工人身份这条线上工作了。
改革开放后,我们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成形的企业管理制度,他们在制定企业制度的时候,一部分是参考从国外翻译来的相关企业制度,另一方面,大多非公有制企业主是从国有企业或政府部门等下海的,他们的思想还在延续国家的人事管理制度,所以在企业管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有了35岁年龄限制的印象。
现在考公务员,还有年龄限制,因为我们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是跟着年龄有关的,因为我们的人口太多了,干部升迁离不开年龄这个门槛,一旦过了某个年龄还没有提拔到相关级别,可能就落伍了,跟不上步伐了。
那么在企业,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,设35岁年龄限制有没有合理性呢?有一定的合理性,这种合理性还是来自于国家的人事管理。在改革开放一段时间里,建国已经30多年了,各个岗位各个部门存在的老干部太多了,特殊阶段,把干部年轻化当成人事改革的重要内容,大讲特讲了年轻干部的活力,于是民营企业中,人员年轻化到现在是比较值得炫耀的指标,例如有些有名的公司在说他们企业有活力的时候,经常说他们企业员工平均岁数二十几岁,让人觉得年轻人干劲就足。
在年轻人比较多的企业里,年龄大的职工往往会对工作有影响,因为有年龄的代沟,特别是现在,产生代沟的年龄差越来越小了,基本上五六岁就是一个代沟。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,年龄小的员工和年老员工互相看不起,比如超过40岁的员工,思维基本成型了,在某个行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了,这时候的年龄小的员工就入不了他们的眼。有一些老板太年轻,思维不定性不成型,40岁以上的员工基本上不愿意伺候这一类不靠谱的老板。
在当前,年轻人读书的时间有更长的趋势,过去十三四岁就参加工作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,参加工作的最低年龄基本上超过了20岁,以往形成的年龄的限制应该向后延长了,特别是现在的人们寿命增加了,过去五六十岁就是老年人,超过70岁的人就是很少了,而现在70多岁的人还能战场工作,在抱着35岁的门槛限制思维就落后了。
当今年轻人还有一个晚婚的现象,过去的时候人们结婚时间早, 大多数20岁之前就结婚了,现在的年轻人,事业稳定的在接近30岁的年龄结婚的居多,结婚后就面临着家庭的柴米油盐等琐碎事情,必然影响工作,再加上婚姻的七年之痒,到了婚姻稳定的状态基本上就超过35岁了。
影响年轻人工作状态的还有一个育子现象,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后有了孩子,照顾孩子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,培训班,上下学接送,平时课程辅导等,等过了孩子不用接送上下学,不用课余辅导的时候,基本上超过35岁了。
基于上面两个现实原因,若企业招聘,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招聘,设一个35岁年龄的门槛限制,是不是把最稳定工作状态的人排斥门外了,若企业内部,设一个超过35岁就辞职的规定,那岂不是把工作最稳定的人赶出门了。
在当前来说,40岁到50岁的人是最好的年龄阶段,这时候的人情绪思维成型了,专业成型了,父母也没有到必须天天照顾的阶段,所有的精力都可以用在工作上,最优人才大多在这一个年龄段里,而我们的企业还基本上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的,还在招聘和管理中,抱有35岁的阵旧思维,必然给企业的员工管理带来很难解决的难题。
上一篇: 欧洲美国韩国日本_欧洲美国韩国日本V 下一篇: 锡林郭勒盟出发海南三亚大东海旅游网攻略网红地点